我用GitHub Copilot + Spec-Kit开发了一个前后端一体的monorepo项目,带前端、后端、blog子项目、数据库交互、mcp server、AI调用、共享组件库等,技术栈是next.js、nest.js、turbo、pnpm、ts、shadcn、tailwindcss、drizzle、ai-sdk、ai-elements、ollama、modelcontextprotocol/sdk等。到现在迭代6轮后,我心力交瘁,准备弃坑了,求大佬指点迷津,给我迷途小沙弥点亮下神灯
迭代过程
第一个迭代:搭建前后端基础+数据库postgres交互。Copilot如神助,Spec-Kit生成任务顺滑,代码一气呵成,感觉倍爽儿,我感觉自己御剑飞仙,驾驭AI了!纯AI驱动开发,零手动干预,项目瞬间起飞。😎
第二个迭代:接入本地Ollama服务、编写mcp server和Chatbot。需求清晰,AI迭代如丝般顺滑。数据库查询、API调用,一切OK。心想:NB啊,这么easy,之后可以给别人吹spec-kit了!
第三个迭代:使用Logto增加用户登录和鉴权管理。权限控制、登录逻辑,接入还算顺利
第四个迭代:感觉脑子开始抽筋了,功能还没实现完,开始升级构建了,next.js接入rspack优化打包
转折在第五个迭代:使用next.js的multi zone引入Blog子项目,并增加了共享组件库(packages目录)。架构升级,组件迁移、引用逻辑开始乱套。AI也有点迷糊了,删了我之前实现的部分代码!Task中的任务ID有重复,执行顺序也有问题了。我根据提示开始修Task顺序,结果布局样式跪了,未登录/登录的状态全坏。Analyze和Checklist后还狂问:性能优化、SEO、国际化要不要加?哥们,我特么都炸了,还让我加这些东西!需求变,架构变,Spec前后不一致,超前实现的功能现在变成累赘了。Spec-kit的哲学Human-in-the-loop的决策让我崩溃:正向补漏OK,反向删减也行,但正反拉扯,Workflow重来无数次。😩
第六个迭代:带着一堆Bug修Constitution,重启Workflow。拉扯太多,需求有点乱,架构也变复杂了。我在反复的clarity、分析Checklist,哪些提前做?哪些别做了?心力交瘁,快推进不下去了。纯Vibe Coding梦碎,准备上手手动改代码。😭
反思
核心认知:AI Coding ≠ 不用动脑
经验丰富的程序员应该把 AI 当作高级助手而非架构师替代品。关键是要理解:
AI 擅长的是”执行”,不是”决策”
AI Coding 不是让你不写代码,而是让你专注于更重要的事情:
✅ 架构设计
✅ 产品思考
✅ 性能优化
✅ 代码审查
✅ 技术决策
把重复的、机械的、规则明确的工作交给 AI。
把创造性的、权衡性的、需要上下文的工作留给自己。
